唐代高僧笔下的松树,不仅活灵活现,还有居

松树是一种最常见的平凡植物,但在中国古代,它的象征意义却一点也不平凡。它和竹子、梅花并称岁寒三友。因为它们不惧寒冷的特性,所以受到历代诗人的青睐,纷纷挥毫泼墨,以优美的文笔赞颂它们大无畏的精神及铮铮傲骨。

而四季常青的松树,是三友中获得最多赞誉的一位。譬如:王绩的“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又或者是卢照邻“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再比如韩思彦“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就都是描写松树的佳句。

在同类的诗歌里,唐代诗人景云的《画松》是比较特别的一首。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并不是真实的松树,而是图画中的死物。但在景云的笔下,却把画中的松树描绘的活灵活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景云,是唐代的一位高僧,除了佛门弟子这个身份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最擅长的就是草书。据说曾师法草圣张旭,挥毫之际犹如雷霆急发,落笔之处恰似浓云染空,是不可多得的书法大家。而在诗文创作上,他传世的作品虽然不多,却都是难得一见的佳作,譬如,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诗人在首句就直奔主题,用简单精炼的语言对眼前的图画交口称赞。评价一幅图画的好坏,往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但诗人却跳出绘画的范畴,用一个“真”字给予了最高的赞誉。

与实物之间的比较,是对图画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评判。诗人以此作为诗歌的开端,既让读者对图画的好坏有了直观的感受,又借此引出画中松树的真身所在,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妙笔。

承接首句,诗人开始了他看画后的思考。既然画中的松树跟真的松树一样,那么在现实中就必定存在。于是诗人在记忆中不断地寻找,就出现了第二句诗“且待寻思记得无”。

“且待寻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代表了诗人赏画时认真的态度。同时也通过思考把注意的焦点由图画转移到现实,为下文做好铺垫。“记得无”则是设置了一个疑问,使诗歌不致平铺直叙,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经过思索,诗人终于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我曾经在天台山见过这棵松树,即“曾在天台山上见”。

这句诗中的“天台”既代表现实中的东南名山,又代表虚无缥缈的仙境。因为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天台往往象征着神仙居所。例如沈如筠在《寄天台司马道士》一诗中就曾说过“白云天台山,可思不可见”。又或是张九龄的《送杨道土往天台》“鬼谷还成道,天台去学仙”。就都代表了相同的含义。

诗人用天台山的象征意义,把松树介于虚实之间,使画中的松树在具备真实性的同时,又笼罩上一层朦胧的雾气,营造出似真似幻的诗歌氛围。此外,诗人还借助仙家的长生来暗喻松树的四季长青,表达出松树无惧外界摧残,傲骨铮铮的不屈精神。

第四句诗“石桥南畔第三株”是对第三句诗的补充和递进。更加详细的地址加深了松树的真实感,而“石桥”又具有和“天台”类似的寓意。譬如,刘禹锡就曾经写下“更入天台石桥去,垂珠璀璨拂三衣”的诗句。

静阅闲话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没有直接描绘画中景物的形态,而是另辟蹊径,借画与现实的对比,利用两者的一般无二对画作进行了由衷的赞美。

本诗纯从诗人对画的感受下笔,借他的记忆和思考来完成整首诗的创作,没有只言片语涉及松树的外貌,却使松树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显示出诗人的匠心独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