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衣胜雪解读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初衣胜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南北朝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去者日以疏》初衣解诗:至东汉年亡国,中国历史进入了漫长的割据混战期,直到隋朝统一了中国,这个中间年来,中国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争的连绵不断,人民流离失所,铸就了这一段时期文学的简净深邃又古朴苍凉。有南朝萧统从传世的无名氏的古诗里,选录的十九首诗,其实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虽然不知道作者是谁,正是这些无名的作者,勾勒了汉末以后,文人广大的悲伤和感怀。在天地自然人世间,做深刻朴素的表达。其中这一首《去者日以疏》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是一个人的情怀站在天地间,来感受着乱世带来的荒芜与凄怆。如果一个人行在人生的旷野上。那是一个时代的迷惘,甚至是每个朝代末期的迷惘与沉痛。“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失去的岁月越行越远,只远远看到它的背影,而日子又从身后卷来,仍旧是流逝啊。仿佛一个人是背站在岁月的长河,岁月从身后,穿了过去。最靠近的,其实终将走远。“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出城之外,向远而行,只看见连绵的荒丘与新坟。这件事战乱乱世的写照。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这里沉痛的兴亡之感。古墓和松柏,都是汉朝盛世时,人民安定,社会繁荣,人们用来慎终追远,祭奠先人和英烈的仪式。只有盛世安稳,才能松柏长青。但现在,诗人的眼里这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些曾标志着国家安定的古墓和松柏,无人护理祭奠,坟墓犁做了田,而松柏被当做柴火烧掉。这是社会的退化。繁荣已经不复存在,精神的信物摧毁。“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只剩下旷野里的白杨树,在秋天里矗立,让风吹过来一阵一阵的萧萧的白杨声。白杨是速生的树木,而且极其普通。也常常用作坟墓的栽植树,更多的它们是野生的。当那些松柏都已经当做材烧的时候,白杨树作为非贵重的树种,却在秋风里摇曳着树叶。虽然在这里写,也就是说那些达官贵人,国家朝代的功臣,墓地已经被夷为平地,而普通百姓的坟头,更有连绵的白杨树。其实这是一种社会凋敝的景象,又是一种内心凄怆的感觉。“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末句平淡而哀伤。我想回到故乡啊,可是却没有强韧的理由。回去做什么呢?想家庭团圆?回家团圆也意味着继续的悲辛,照旧为生活所困苦,看不到任何希望。我所见到的外面的旷野如此,想必家乡也是如此。在外面上有一些奔波和希望,那么回去了,无非是多一杯坟土。这些都是战乱的游子,在他乡漂泊,看到的凄凉。前路茫茫,内心凄怆。只剩下时光不住的洗涤着生命,一种悲愤却无奈的写实。但正是不能回去,一代一代的游子背井离乡,为了生存和希望,在人生上颠沛行走,他们代表着家园的希望。这是中国乱世田园的底色,最古朴最沉痛,最简单,最沉伤。这是个人的真实表达,其实这样的表达,照应了中国许多历史的轮回和悲哀。每到战乱和乱世,这种景象,就会轮回一样的呈现。这也是这首诗为什么流传千古的原因。但正是在这样的悲怆和荒凉里,隐约着一股悲郁的力量,这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生命力,向死而生,一代代坚韧的前行和寻找安定繁荣。所以初衣在这首诗里,看到了悲剧,同样看到了悲剧里蕴含的生的力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初衣胜雪为你解读古诗19首。欢迎留言置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28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