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旗人大年期间的年俗
本来打算在过年期间,每天都具体写每一天的过年年俗,但家里出了点事情,结果最后写到《大年初二的满洲年俗》,后边就停了几天。今天就把我们满族民俗专家写的大年初三到二月二龙抬头期间的大年民俗。
大年初三是“赤狗日”,因“赤口”与“呲囗”谐音,意为“有口舌”。所以这一天心情要平和温顺,确保一年之中无“口舌”之争。
初四这天是“灶王爷”下界巡查各家各户的日子。所以家中的女主人不宜外出。家中的男主人要摆祭品祭奠灶神。这一天的晚上,家中的女主人要单独做上两盘菜和一碗饭,放在灶王爷的神龛板上,同时也要倒上两宗酒放在神龛板上,因为这天也是灶王爷归位的日子。在祭奠灶王的同时,在院子中央摆放天地桌和祭品共同祭奠灶王爷和财神爷。家中的男主人点燃香火和红烛同家中的其他男成员向天地桌上摆放的财神爷神牌叩头礼拜,同时燃放鞭炮。
大年初五,也称“破五”,意味着过年期间的一些禁忌在这一天晚上全部解除。这一天的早晨要吃饺子,饺子是现吃现包的。在包饺子的过程中,要两只手用力的捏住脚子边儿,意为捏住小人的嘴,使一年之中顺畅吉利。
大年初五的早晨,家中的男主人早早起来就打开了大门,并且开始燃放鞭炮。放鞭炮时要从屋门前开始,一直放到已经打开的大门跟前。这叫做“赶五穷”。这五穷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用燃放鞭炮的形式将“五穷”赶岀大门以外。
正月初六是“六六大顺”日。做生意的人图一年生意旺盛,这一天吃过早饭,掌柜的领着一家人和雇来的“伙计”来到自家经营的店铺前,点燃鞭炮焰火,然后将商铺的“幌子”挂在门口的幌杆或幌架上,表示已经开业。
正月初七是“人日”,家家户户的早饭都是煮面条,面条又细又长,意味着家里的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子孙后代,源远流长。
正月初八这一天是“谷日”,“谷”,象征着五谷,这一天的天气如果晴朗,意味着这一年的年头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地方摆上祭品点燃香烛迎接“谷神”。
正月初九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家家户户要在院子内摆放天地桌,桌子上面摆放香炉、腊台和祭品。男主人点燃香烛后带领全家男性人员,一起拜谢玉皇大帝,祈求玉皇大帝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初十这一天是石头的生日。家中的大人们让男孩子们去搬动一下石头,希望孩子们像石头那样刚强结实长大成人。
正月十一是“接婿日”,当“老丈爷(岳父)”要赶着大车去接离家较远的“姑奶子”和“姑老爷(女婿)”,接到家里好生招待。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和“灯节”。家家户户都已经把灯笼杆子竖好,灯笼杆子的顶端再绑上一枝长青松,长青松下面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扇形的、五角星的、或圆型的,也有用冰做成内空的冰灯。点燃灯笼时,要把灯笼放下,将腊烛插在灯笼中间的竹签上,然后再用绳子悬挂起来。灯笼多用彩纸糊裱,家庭经济比较好的人家,做成纱灯或方型玻璃灯,一些大户人家做的灯笼较大,外型也比较奇特,如荷花灯、鹿灯或楼阁型灯。有的人家在门口挂起“走马灯”。走马灯是由玻璃做成的六幂型。里面圆筒上画有两匹奔跑着的骏马,内滚筒靠几支腊烛燃烧的热量带动上端的涡轮,使涡轮转动带动滚筒,使两匹马像奔跑一样,所以称“跑马灯”。
比较大的跑马灯上,写上一些谜语让大家猜,猜中者都会有一些奖赏,所以“猜灯继”(满洲人称猜“闷儿”)一词就来源于此。
满洲人是懂礼貌讲规矩的民族,不论是族内和族讣,尤其是女眷属在叔公以及大伯子(丈夫的哥哥)等人面前都感到拘谨,恪守着满族人传统的讲礼节、懂规矩的风俗。可是在正月十五和十六这两天,满洲人都突破了常规~相互之间可以往脸上抹黑,称作“抹画墨儿”或叫“抹画鼻子”。“抺画墨儿”是由一个满洲(女真)传说流传下来的故事。
相传,有一年刚刚过完大年,因为这一年冬天始终没有下雪而引起了山火,火势越烧越猛,山中的飞禽走兽被大火烧死了无数。于是山神爷立即打发乌鸦非往屯落中喊人们上山救火。可是乌鸦在空中喊哑了嗓子,才有一半儿的居民上山灭火。经过一天一宿的努力,大火终于被扑灭,但是山上的林木以及飞禽走兽都被烧死了很多。山神爷见此情况非常气恼,他决定给上山的人一些奖励,每个人一副免灾串珠,没有上山灭火的人要受到惩罚,并且让乌鸦飞下山去看哪些人脸上有黑灰,哪些人脸上没有黑灰,脸上有黑灰的人都是上山去救火的人。
山下有一户人家,这家的小伙子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她看见家里的叔公、大伯哥和丈夫因上山扑打山火脸上被火熏黑,急忙打来水给三人洗脸。可是大伯哥和叔公因为过于劳累倒头就睡了,这个俊媳妇儿听说乌鸦来屯落调查和确认哪些人去救火和哪些人没去救火,主要看脸上是不是有黑灰。这个俊媳妇儿立即要叫醒叔公和大伯哥,可是怎么叫也叫不醒。情急之下,来到厨房双手抹了抹锅底黑灰,也顾不得以往的风俗规矩,就往叔公和大伯哥的脸上去抺。叔公和大伯哥醒来见此情景,方知乌鸦下界调查确认,心中感激万分,一看俊媳妇儿也靠在炕边打盹,两个人也用锅底灰抹在俊媳妇儿的脸上。
乌鸦前来巡查,看见全家人的脸上都有黑灰,直到全家人出动上山灭火,发给全家人每人一条免灾串珠。
这件事情因为发生在正月里的十五和十六两天,所以这两天的满洲人不论家人和亲属等男女长幼,都相互往脸上抹黑,谁脸上的黑灰抺的多,表示这一年中能消灾免难、大吉大利。所以满洲人有“十五十六,不分长幼”之风俗,人与人之间相互抹黑叫“抹画墨儿”,又叫“作(Zuo二声)吉祥”。
我想要我小的时候,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年年元宵节的十五和十六也都沿习着“抺画鼻子”的风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白天,满洲人还有请“笊篱姑姑”的传统风俗遊戏。
东北地区盛产白小米,食用白小米的时候几乎都要做成捞饭,笊篱成了捞小米饭不可缺少的炊具。它用较细的树枝枝条编成。正月15这一天,人们在纸上画出美丽俊俏的少女脸谱,然后讲少女的脸谱贴在笊篱上,两边还披有花花绿绿的彩条,少女图案的头上装扮着小花。手持笊篱的是一位浓妆艳抹的少女,少女是我拿着笊篱把儿,把画有美丽俊俏少女脸谱放在自己的脸上,装扮成“笊篱姑姑”。
“笊篱姑姑”唱着歌跳着舞,屯中年轻的少男少女也跟着跳,边跳边随着歌曲的节奏拍着手,笊篱姑姑往哪里跳,后边的人也随着往哪里跳,直到尽兴为止。
正月十五和十六,是满足人认为最吉祥的日子,这两天,人们都要成帮结对的到野外走一走,希望通过到野外走一走去掉身上的晦气或病秧。满洲人称作“走百病”。
这两天,屯子里年轻的姑娘们,由嫂子或婶子等女性亲属领着,来到结冰的江、河、泡子或井沿等有冰的地方,姑娘们俯身趴在冰面上反复翻滚数次,叫做“滚冰”,希望通过“滚冰”滚掉身上的晦气或者是病秧,没有出门子的姑娘,希望在年内能找着称心如意的女婿,心中祈祷着家中一切吉祥。
正月16的晚上,满洲人家的儿童手里拿着挂在小棍儿上的各种灯笼在秧歌队旁相互嬉闹,並且相互撞击对方的灯笼。由于相互之间的碰撞,有的灯笼被撞坏或腊烛熄灭,坚持到最后的为胜者,寓意新的一年一切顺意。
正月十六的晚上,秧歌队玩到十点多钟要把使用的灯笼集中在一起烧掉,叫做“送灯”,这一年的秧歌表演结束,也有的地方秧歌玩到二月二。
有的地方满洲人家还有“祭灯”、“祭门”和“摸门钉”等习俗。
在正月十五的这天晚上,在屋门、房门、井、灶前和屋地中央各放一盏点燃的腊烛,用杨柳树枝插在两个门扇上方,门里摆放一个桌案,桌案上置放酒、肉等祭品,点燃腊烛和香火后,全家男性人在案前行“鞠躬礼”,男主人则祷告希望家人吉利平安人财兴旺,称作“五祭”。
有的地方的满洲人有“迎紫姑”的风俗。“紫姑”是一大户人家男主人的小妾,因为得到男主人的宠爱而被大妇忌妒,这一年的正月十五之夜被大妇在茅厕中杀害。紫姑为人善良和气贤惠,后来满洲妇女把紫姑做为偶像,做成影图置于厕间而祭。
满洲人家有婚而不孕的女人,在正月15的这天晚上由娘家人或婆家人做一盏精巧华丽的灯送与不孕女。因“灯”与“丁”为谐音,意为早日“添丁”。也有骋而不育的女人,由婆家人或者娘家人领着到衙门门去“摸门钉”,希望早日生“男丁”。未婚的女子也有“摸门钉”的习俗,因“丁”代表男性,同样也是希望早日找到可心的夫婿。
正月二十五这天是满洲人的“填仓日”,希望通过“填仓”的方式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囤满仓盈。
是先煮好一盆儿苞米碴子干饭,放在粮仓或者粮囤的粮食上面,另外用高粱秸扎成一匹小马放于苞米碴子干饭上面,要是小马的马蹄子踏入饭中。希望寄托这匹马,日日夜夜把粮食驮入仓中或囤中。第二天和第三天都要往盆中体验一些包米碴饭,所以称作“填仓”。
二月初二是过大年最后的一个节庆。2月初一这一天是满洲人的“太阳日”,用白面做成一个由大又圆的薄饼,把做好的薄饼摊放在桌面上。另外用大黄米饭捏成12个颜色不同的小公鸡,象征着一天12个时辰,小公鸡昂首啼鸣,喜迎东方日出。所以称“太阳日”。
二月初二是满族和汉族共度的龙抬头日。这一天一大早,家中的男主人把小灰人人水缸处一直撒到江、河、池塘或水井的地方。小灰在施撒中要不间断,弯弯曲曲就像龙的身形一样,叫“引龙回家”。希望巨龙光临自己的庭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一顺百顺。
满洲人二月二这天,要把己经“出门子”(结婚)的“姑奶子”接回家中,并且好生招待。2月2里这天早晨要吃馅饼,在烙馅儿饼时要反复翻动,并且用力拍打馅儿饼。这一天也称“烙虫日”,希望用这种方式把一年中的害虫都拍死烙死,确保粮食丰收。晚上全家人要吃杀年猪时留下的猪头和猪爪,称做“吃龙头,啃龙爪儿”。家中的小男孩儿或男人,这天的白天要剃头,称做“剃龙头”。
“五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满洲过大年的风俗也随着地域的不同各有差异。“满洲年俗”就写到这里,希望广大的族亲和宗亲多多斧正!
作者富察晨枫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