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书法,不是书法家,气韵却胜书法

林语堂是近现代一位非常著名的文人,大概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最早获得提名的一批人。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感知和见解。林语堂认为: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我曾经试图从别的层面来进入了解中国美学,但是无疑都不如书法来的更省力。当代美学家蒋勋,也是持此观点来解释中国美学的。观林语堂先生书法,其实并不觉惊艳,但是品之神怡,有非常强的“文化底蕴”,在文人书法中,也是一位佼佼者。文人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新文化以后大多数的文人书法,都不适合用传统的标准去评判。他们表达一种“内守外放”的感觉,守的是根,放的是个性。在本质上与传统书法一样,只不过脱其藩篱,表达的更为大胆。文人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笔厚重,不拘小节能清晰的看出其人的胸怀,才气。历代书家,尤其民国开始,非常强调读书对书法的作用。诗书能养气,修身,写出字来自然不俗。如心中无诗书,纵游历名山大川,徒费脚力尔。如论技法,林语堂先生在大师涌现的近现代,只算中流水平。但是看其中“气”“神”“韵”则是上品。若无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对书法有过深的研修和思考,是不可到此境界的。如果另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也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枯藤”和“劲松”的笔法。林语堂谈中国书法节录。这是后人常说的一句“废话”,本非常简单的融入到了王羲之与卫夫人的故事里,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但是能领会的人不多。所以说了几十几百遍,慢慢就变成了一句废话。这不是书法的悲哀,而是人的悲哀。人对接触不到的形而上的事物总以为不可信不存在,但是一到天黑傍晚,有枯枝烂叶绊了下脚,勾了下背,做生意赔了钱,出门遇事不顺,反倒是觉得有鬼神作祟了。曾经有一位名僧兼书法家先前习书多年却无长进。一天,他闲步于山径之间,偶见两条大蛇在争斗,各自伸长脖颈,颇有一股外柔内刚之势。他猛然有所感悟,顿生灵感,回去后便练就了一种极有个性的书体,称作“斗蛇”这种练字的方法确实是存在的,书法到一定高度就是“悟”的过程。大娘舞剑,惊蛇入草,壁拆之路。都是一些物象,至于如何成了书法,那就是在各人的“眼”里了。昨日在说“手”“心”“眼”的关系时,说了句“手”是这三者里最不重要的,反而被“群起而骂之”,这类事件早已不少,每到此时,都得“自我安慰”一句,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读书写字,人生一乐,且行、且行。我是宇航,如有喜欢的,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1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