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鲜闻传递千年情谊在阮元家庙种下中韩友
大运河传媒讯16日,韩国韩中文化友好协会理事、扬州世园会韩中缘文化馆馆长朴钟荣,韩中文化友好协会秘书长曲恬在江苏省侨联、扬州市侨联等邀请下前往扬州访问交流,并在扬州阮元家庙栽种下“中韩友谊之树”,让树木见证着时代绵延的中韩情谊。
友谊之树万古常青
百年前,阮元堂前来了一位韩国弟子;百年后的今天,阮元家庙迎来了一批中韩友好人士,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于此,与朴钟荣、曲恬女士和扬州阮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阮锡安共同栽种“中韩友谊之树”。
栽种仪式现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韩中缘青年团的学生、韩中缘馆的志愿者老师们向远道而来的客人热切寒暄,表示“中韩友谊一定会越来越好”,并共同在阮元家庙前种下两棵松树。
如果说中韩交流的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在上海,那文化中心则非扬州莫属。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扬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与韩国合作基础深厚,经贸往来频繁,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清朝,韩国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和诗人金正喜曾作为使节来访中国,结识了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阮元。阮元出生于扬州,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阮元悉心传授下,金正喜习得了阮元在金石、书法方面的成就,以及“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在韩国书法史上开创了“秋史体”的书法风格。此外,金正喜以阮元堂前的弟子自称,并以此意自号“阮堂”。
阮元六世孙、扬州阮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阮锡安说:“一锹土一世情,栽种友谊之树让中韩的交往活动更有意义,象征着中韩友谊不惧风吹浪打,万古长青。并且松树不仅是韩国的国树,也是韩国第号国宝的金正喜《岁寒图》中描绘的松树,有着格外特殊的含义。”阮锡安表示,友情也需巩固,明年是阮元诞辰周年,希望接下来中韩可以加强文化交流、人才合作等,进一步讲好阮元与金正喜在金石、书画上的情谊,从而丰富中韩文化交流的内涵。
金正喜对此,韩中文化友好协会秘书长曲恬认为,未来扬州可以参与到岁寒松柏“秋史杯”中韩青少年书法大赛的举办中,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开展邀请赛或巡回作品展。以阮元和金正喜的师生缘为渊源,促进今后中韩深层次交流。
韩国韩中文化友好协会理事、扬州世园会韩中缘馆馆长朴钟荣女士则表示,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韩国与扬州的情谊也会像松柏常青。未来还将以扬州为重点城市,开展更多书法、陶瓷等方面的文化交流。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运河城市国际交流专委会主任邓清希望通过栽种友谊之树,可以让更多人来到阮元家庙,了解扬州的历史文化,传递其中的中韩情谊,从而为中韩友好交流做贡献。
中韩缘分源远流长
中韩的渊源远不止如此。在唐朝,韩国汉文学大家崔致远曾在扬州为官四年有余,不仅有杰出的政治才干,而且将自己在扬州写的公文、诗词,汇编为韩国第一部汉文诗文集《桂苑笔耕集》,给后人留下晚唐扬州的珍贵史料。回国后,崔致远还积极传播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称为“百世之师”“东国文学之祖”,为后世中韩友谊追本溯源留下了宝贵财富。
扬州崔致远纪念馆此行不是朴钟荣女士第一次来到扬州,她表示,在年受WCCO邀请,参加扬州世园会韩中缘馆的主办活动时,就已经让韩国与扬州产生了特别的缘分。以韩中缘馆为契机,不仅在扬州传播了韩国文化,还与来自扬州大学的学生、60后的老年志愿者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朴钟荣女士回到韩国分享这段在扬州的经历,引得很多人纷纷期待在疫情后来一次扬州。“从历史上的崔致远、金正喜,到现在的阮元后人,我们与扬州的美好情谊将不断延续下去。”
曲恬(左一)朴钟荣(右二)
“此次回到扬州,参观大运河博物馆、WCCO秘书处等让我再一次爱上扬州,甚至想搬到这里住。”韩中文化友好协会秘书长曲恬真诚地说,韩中文化友好协会成立20多年来,不仅推动中韩联合编纂、出版多部《中韩缘史》,而且在扬州世园会后成立了韩中文化友好协会韩中缘青年团,邀请中韩两地的青年学生们对话,带动了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共同参与中韩友好交流。曲恬表示,中韩情谊不能停留在历史的层面,还需要依靠青年一代的力量延续下去,从而建立“永不落幕的韩中缘”。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马思妍是韩中缘青年团的一员,她表示青年团虽然成立时间尚短,但已向更多元化的交流方式拓展,不仅与韩国青年学生以小组结队方式开展中韩文化差异探讨、中韩青年文化分享等活动,还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影响力,发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韩友好青年加入进来,做中韩友谊的交往使者。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是崔致远对中韩两国人民情谊的真切表达,如今借着阮元家庙前的“中韩友谊之树”得以再次光大,愿中韩友谊如长白山永存,似鸭绿江长流。(徐蓉顾芬妮)
(大运河新闻)制作曹宇
编校延晨徐蓉
一审桂艳张莉
二审义富肖东
三审晖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