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2000年3000年忻州这
开栏语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忻州历史厚重,人文璀璨,古树、古塔、古镇、古村、古壁画……都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这些文化印记历经岁月沧桑,仍散发出芳华神韵,记录和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自然变迁。
为深度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文脉,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忻州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讲好忻州故事,我们推出《寻古忻州》栏目,分享身边这些“古宝”的故事,讲述它们风霜雨雪中不平凡的历史,解码城乡文化基因,赋能美好生活。
古树是自然和时间的密友,也是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本期推出“古树篇”,将与大家一起仰望高耸入云的忻州古树,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千年时间流淌、历史文化传承。
一棵树
在风雨中站立了许多年
尽管孤独
但一定会有人欣赏它的美
一棵树
向光守静安然
扎根于泥土里
一辈子都在成长
心是一棵树
古木亦成林
树的历史也是人的历史
树每轮回一次
人类的历史也就厚重一分
忻州,无山不古,有水皆名,拥有丰饶茂盛的森林资源,遗存着许多的珍稀古树。这些古树历经沧桑,沐浴风雨,它们环云耸翠、浓荫遮天,无声诉说着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也诉说着自己与自然、与文化、与人类的故事。
“
原平市史家岗周柏
▲刘建春摄原平市史家岗周柏,历经三千年风雨,仍年年吐绿,苍劲挺拔。
关于周柏的来历,有过一个传说:在古时,某日村里来了一位道人,把村里村外看了一遍,二话没说,将道袍袖子一拂,平地便长起一棵小柏树来。村民惊愕不已,忙问究竟,道人已不知去向。村民知是仙人指点迷津,纷纷叩拜。后来村人围着小柏树建起一座玉皇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大家的呵护下,小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身形壮硕,主干两米有余,胸围4.9米,树高17米,树冠分为东西两部分,冠幅约平方米。如今,这株周柏不仅仅是史家岗的镇村之宝,也成为原平人的共同财富。
▲王文君摄▲王文君摄▲刘建春摄(点击查看大图)“
繁峙县圭峰寺古柏
▲繁峙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古树随春涤伟身,雨霜千载傲风尘。同样是古柏,有的与传说一起长大,有的在传说中成了风景。
繁峙县安头村凤凰山中的圭峰寺,始建于隋朝,山门外有一株古柏,胸围3.45米,在主杆2.1米高处长出6根分枝(现存5枝),每枝直径0.5米,在分枝处长出一株檀树(学名小叶朴),人称“柏抱檀”,高达数丈,浓荫蔽日。有趣的是,檀树根部竟长在碑座两侧的石缝里,檀树围长1.4米,高约10米,人们称其为“龟背檀”,成为寺内一景。
传说很久以前,寺内有一聚宝盆,为了逃避官府的索要,老僧将宝盆藏在一棵小柏树下面,为了便于识别,就把树杆拧成绳状以作标记,不料第二天清晨,满山的柏树都变成了同样的形状,聚宝盆再也找不到了。美妙的传说给这座古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成为繁峙县的十景之一。
古树无言,守望千年。这些说法虽神话意味偏浓,但它们与当地的人文民俗交相辉映,构成了特定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认识。
“
保德县吴家梁村鸳鸯柏
▲张秉惠摄一株古柏已罕见,鸳鸯柏更让人称奇。黄河岸边的保德县,也留存着不少古树。吴家梁村龙母庙院内,有侧柏两株,为鸳鸯柏,“雄俊挺秀,伟岸峭拔,枝叶交错,气象森森”,专家鉴定为树龄年的唐柏。历经千年风雨,互相依偎,有赋赞曰“相偎相依情甚笃,丹凤朝阳曜苍穹。”
岁月雕琢树木,树木也不曾辜负岁月。
“
原平市西神头村楸树
▲刘建春摄原平市西神头村的楸树不仅是历史风云的见证,还成为了“中国最美古树”。在原平市西神头村,建有一座扶苏庙,是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秦始皇长子扶苏神勇忠贞而修建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香火供奉不断。扶苏庙前,生长着两株“龙凤楸”,北边的一株为龙楸,高约30米,胸围13.20米,平均冠幅17.25米。南边的一株为凤楸,高约30米,围长11米,平均冠幅18米,估测树龄在——年之间。
扶苏庙龙楸,是我国现存的楸树中树龄最大、胸径最粗、树冠最高的一株,被称为“华夏第一楸”。年,全国绿化办、中国林学会遴选岀85株古树为“中国最美古树”,西神头古楸榜上有名。其枝,虬枝龙爪以得云气;其干,霜皮樏樏以经沧桑;其叶,云蒸霞蔚以受光阴;其花,锦簇花团香溢四方;其根,坚如磐石以示倔强;其冠,雍容华盖冕天地。每年五月初,楸树花开,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楸树花,开得特别繁盛,嫩绿色的叶子、粉红样的花儿,相映为美,惊艳于世。
赵富杰摄刘建春摄闫志勇摄该树所在的庙为全国唯一一座秦太子扶苏庙,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据传在秦朝末期秦始皇的太子扶苏(柏枝大王庙)受当朝宰相李斯迫害,遇难于崞山脚下,后世人们为纪念太子就修建了这座大庙,规模十分宏伟、精致,狮嘴流水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古有“黄牛米、神头水”之美称,故西神头由此得名。柏枝山这个名称也大有来头,它特指山上的岩层表面,有逼真的柏枝图案,是一种奇异的化石现象。明代崞县知县陆寿光有诗云“怪石深藏万柏文”,即为柏枝山名的贴切注解。
▲王坤摄楸树高且直,花红而淡,自古以来就广泛栽植于皇宫庭院和名胜景园中,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楸树材质好,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居百木之首,被国家列为重要树种,广为保护。
扶苏庙楸树至今仍枝繁叶茂,古朴灿烈,姿态近似,生长奇伟。在两株楸树间,还有两株古柏,树龄年,树身粗壮,叹为观止。这些古楸古柏现在已被省绿化委挂牌保护,它们是扶苏庙长存于世的见证者,像扶苏的名字寓意一样,生长的非常茂盛。
▲扶苏庙前的“鸳鸯古柏”。刘建春摄“
原平市上庄四村唐梨
▲王文君摄树,不只是传奇往事,也是希望和诗意。
十里香风吹不断,万株晴雪绽梨花。原平同川上庄四村有一株唐梨,为唐朝遗株,树龄在一千年以上,至今还可以产梨五六百斤左右。每年春天梨花盛开,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如白云轻飘,似雪花飞舞,光彩夺目,芳香四溢。到了成熟季节,唐梨皮薄肉厚,甜爽酥脆,游客慕名而来,那真是“此梨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唐梨迎霜傲雪,食之苦寒,奉之甘甜,栉风沐雨,自成风骨。
原平同川种植梨树的历史始于北魏,盛于隋唐,驰名于宋代,在明朝洪武年间被誉为“梨果之乡”。“同川酥梨”被评为全国名优稀特产品,是全国四大产梨区之一。
“
岢岚县燕山寺青松
▲赵文君摄岢岚县燕山寺内同样有青松。上世纪九十年代,经省林业部门鉴定,寺院内的古松高17米,树冠20米,主干胸径1.6米,有7股大分枝,树龄已达年。可据民间传说,这棵古松是晋文公重耳栽种的,已有多年的树龄了。
这棵古松像宝塔似卫士,镇守着一方平安,树干虽然开裂,仍笔直挺拔,直指蓝天,枝条柔软而有弹性,不管遇到多大的外部压力,都能通过自己的柔与弹来减缓压力。树叶像一根根细针,这大抵就是古松保护自己的锐利兵器。
“
忻府区翠岩山千年巨松
▲王文君摄“寺傍山阿殿阁重,童童如盖荫青松。”——明·党承志《伞盖青松》
忻府区庄磨镇南窑头村西的翠岩山上,建有伞盖寺,“伞盖青松”乃忻府的一大古景。寺旁有一株千年巨松,高达十丈,三人合抱,笔直挺拔,树冠亦如伞状。抗战时期,日寇曾欲砍伐,不料刚入几锯,树干即鲜血流淌,吓得鬼子抱头鼠窜。
?▲王文君摄
(点击查看大图)
“孤松独石”是陀罗山最负盛名的景观,与梳妆楼并立,巨石四面垂直斧削,表面平光,中间略凹之处散积沙土,生出一株松树,数百年来,只长至碗口粗,三人多高。这棵松树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石,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惜的是,这棵万人景仰的孤松枯竭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造化不负众望,现在在这块巨石的北缘处,又长出一株小松树来,既是续缘又是传承,令人欣喜。
“
五台县佛光寺古松
▲王文君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前有2株古松,传系唐大中年间建寺时栽种,有多岁了。树高达30米,胸围3米,郁郁苍苍,蔚然深秀,从远处看,与大殿交相辉映,雄伟古朴,气势壮观。除了殿前古松,寺门上的“卧松”也让人啧啧称奇。
▲“卧松”。王文君摄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古树也会在年轮的增长里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承载重要的情感寄托。
“
忻州古城国槐
▲赵菁摄在忻州古城东顺城街,生长着一株高大的老国槐,树围4.4米,树冠直径约10米,枝叶茂盛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棵古树不仅目睹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日益变迁。
国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年6月,忻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决定国槐为忻州市市树。
赵菁摄赵菁摄赵菁摄(点击查看大图)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古树,是自然和时间的密友,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活化石“,也是造福人民的“风水树”。据统计,忻州市现有古树名木株,有20科34属48种。近年来,我市已出台《忻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加大宣传力度,讲好古树故事,古树的价值,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得见、摸得着。
让我们保护好古树,传承好历史,留住乡愁!
来源:忻州日报作者:栗旭晨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