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与樱花,博采众长的旅日华侨艺术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记者蒋丰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各种场合,看过旅日华侨画家姚明的画作了。江南烟雨、草原风光、漓江山水、樱花烂漫,水墨青绿,皆有所长。人未谋面,作品已先在心里留了个念想。
近年,记者屡次前往日本福冈,在不同规模的华侨华人活动中几遇姚明,得以近距离话人说事,谈文论艺。于是,催生出这篇文章。
从朔北到江南
“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父母亲友之中,并没有从事绘画或书法创作的人。姚明最终会走上艺术创作之路,说起来,颇有几分意外的色彩。工作归来的父亲,带回了一本绘画教材,让停课在家的孩子们有事可做。看着少年姚明对那本绘画教材爱不释手,父亲又照着书中形象,画出了一套扑克牌。一本薄薄的书,一套谈不上精致的手工扑克,成为那个资源匮乏年代最难得的益智玩具,而其中所蕴沉甸甸的父爱,更成为指引姚明走上艺术道路的航灯。
那个时候的姚明还没有意识到,幼时的这段经历,倒与齐白石、傅抱石等中国近代巨匠凭借一本《芥子园画谱》磨练基本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舐犊情深的父亲却注意到姚明对绘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想尽办法将他送进内蒙古包头市文化馆,拜在专业老师门下接受系统的启蒙学习,为姚明后来贯通南北画派技法之精妙,融会和汉艺术之所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艺术创造早期,姚明博采众家之长,尤其深受董源巨然等南派山水巨匠的影响。浙派画家善于表现南方烟雾迷蒙、水汽淋漓的意境。带着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姚明数次赴江南及岭南采风。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表现南方风情的水墨佳作,如《水墨江南》、《水墨漓江》等。姚明笔下的桂林山水,画面布局,平远疏淡,用墨着色,温和润泽,以细腻的点墨表示草木石岩,尽显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意境。
至于历代名家争相表现的物像,如黄山,姚明亦能在前人已备的基础之上有所突破。姚明画黄山,润笔枯笔恣意转换,浓墨淡墨收放自如。他用枯笔表现巉岩险峻,用焦墨抒写遒劲青松,尽得天下第一奇山的神妙。
由于时代的限制,传统的东方水墨创作重神不重形,虽提倡“师法自然”,却很少展现画家对光影的捕捉能力。因此,在中国传统水墨创作中,几乎没有对倒影的表现,但,这也给了姚明留下了突破前人的空间。姚明善于处理水色,群峰叠嶂,奇石怪峰,倒影呼应在水中,墨色浓淡间,将无形无色的水光表现的诗意悠然。
从他乡观照故乡
姚明于年赴日留学,先后考入福冈教育大学、九州产业大学,获得书法硕士和东方美术史博士的学位。期间,姚明进入九州大学人文科学院艺术学研究室,跟随日本著名美术评论家后小路学习,后又在奈良国立博物馆研究员、九州大学文学院院长菊竹淳一的门下深造。
善于用墨的姚明,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樱花,日本的国花。樱花短暂的花期,传递出日本民族中的“物哀”这一审美价值。
姚明画樱花,全图除墨色外,不着它色,却将樱花烂漫、春闹枝头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物像的捕捉能力,非几十年躬耕不辍不能达到。创作于年的《樱花烂漫》,整幅作品遵从宋元古风,仅将人物作为景物的点缀和衬托,却用寥寥数笔,尽展人物风姿,形神兼备,足见创作者的传神功力。
年,技法和理论都有了深厚积累的姚明,将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