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古典主义三杰之一乐圣贝多芬

白癜风一对一治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985778.html

维也纳古典主义三杰之一:“乐圣”贝多芬

字数--阅读约5分钟

贝多芬,或者应该说“乐圣”贝多芬,最为家喻户晓的名字,维也纳古典主义三杰之一,被全世界音乐爱好者所热爱的伟大作曲家。这一连串的表述可不是没有来由的。

记得那年去他的墓地祭扫,那是我在接触、练习、演奏他作品十几年后第一次走进那片圣地——一个位于维也纳郊外的公共墓园。手机屏幕上导航的图标一点点接近目的地,我的内心竟也紧张起来,那是一种分外的期待,有意思的是,我的脚步反倒没法再继续加快了。

▲贝多芬——费利切·卡索拉蒂

在这之前,我曾无数次地从各种文献中看到他的墓碑以及周围的环境,我知道他与舒伯特、勃拉姆斯、莫扎特(衣冠冢)同在一片绿茵的幽静中。我大概猜想着这里不同时间的光景,就好像我真的来过似的。

记得早年一位相识的钢琴老师感慨过:“到了维也纳才发现,原来我一直住在这里。”我想这是音乐的一种魔力,或者说,这是通晓音乐的人都具有的共情。

其实从公墓的大门到贝多芬的墓碑也就十来分钟的路程,但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总是层出不穷。比如地图上的朝向跟原本想的不一样,也会让人慌张——怎么会朝这边走呢?

最后的一个转弯,让人印象深刻:那是一条很窄的小径,两边松柏长青,手机上定位已显示到达。只几步走过去,发现贝多芬的墓碑原来就在这松柏的后面——那真是一座丰碑。

▲贝多芬之墓

在通行的音乐史教科书中,关于贝多芬是这样写道的:“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作曲家,经典作品有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等,是横跨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音乐巨人。”

每读到此,我都会蛮佩服那些勤奋的音乐学者。他们知道那么多,下笔时却又要小心斟酌以留下那些最重要的内容,以免“长篇大论”吓跑那些刚刚入门的人。反过来,当你有所积累再看这些言简意赅的字词,便能生出很多感慨。

“-”我想这57年应该被每一个听古典音乐的人记住。这不仅是贝多芬辉煌的一生,也是启蒙思想遍及欧洲大陆的年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继承了海顿所代表的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又不停歇地向前发展。

之前曾有一种说法是贝多芬的音乐架起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桥梁,后来人们慢慢发现,贝多芬实际走向了“自己的孤岛”,在人类欢愉与天父大爱中获得了喜悦与平静。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作品体现着欧洲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时代精神,而且自他之后,作曲家们在音乐中展现了更多的自我情感表达。

其实如果没有莫扎特这个神级的存在,贝多芬可以被称作是那个时代的神童了。出生在波恩,最早跟随他的爷爷学习音乐。他的父亲敏锐地发觉了儿子的音乐天赋,并且为了让贝多芬早早成名,不惜在宣传中少报了他的年纪。

尽管这谎言最终随着小贝多芬茁壮成长的健硕体格而破产,但贝多芬的才华依旧得到了包括海顿、莫扎特在内的名家们的肯定。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图解

人们通常把年之前称为贝多芬的第一个创作时期。此时贝多芬创作有前10首钢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和第一、第二交响曲,音乐风格上受海顿的影响十分明显——前三首钢琴奏鸣曲就是直接题献给海顿的。

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总会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不满足进行探索,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他在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用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这自海顿以来的“写作规范”;再比如,给《“悲怆”钢琴奏鸣曲》加上了长长的“引子”。

▲《”悲怆“钢琴奏鸣曲》

这些开创性的举措都预示着,一个即将彪炳史册的艺术家正迈着雄健的步伐向人们走来。

哪成想命运似乎总是针对天才进行无情的捉弄。耳聋症状的加重让贝多芬一度绝望的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但最终他还是振作了起来。“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正是他此后生活的真实写照。

-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维也纳充分认可了贝多芬的才华,给了他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第三至第八交响曲创作于这一时期。其中《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至今都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命运”》

也正因如此,有经验的观众一眼就能识谱曲目单上“贝五”搭配一些不常见的冷门曲目的演出策划用意。中期的其他作品还包括《拉苏莫夫斯基四重奏》、《“瓦尔斯坦”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等。

按照传统的观点,贝多芬在晚年已经完全失聪。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他的音乐变得抽象和内省,不再受古典主义的常规约束。

此时的音乐似乎更加注重表达本身。当音乐以极弱的音量无尽的持续,你总会觉得,贝多芬在将音乐视作心灵的最后归宿。那些曲式的、和声的分析概念,在他的创作面前统统是庸俗的累赘,他只是不想让这声响停下来,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声响中,他才能获得最大的平静。

彼时的维也纳成为欧洲的封建复辟政治中心,这让贝多芬无比痛心,却没有让他消沉。《第九交响曲(合唱)》,是其9首交响曲中最长的一首,第四乐章回忆了前几个乐章的主题,引入独唱与合唱队,演唱了席勒的诗歌《欢乐颂》,是当之无愧的划时代杰作。

▲伦敦交响乐团_指挥:伯纳德·海廷克

晚期其他经典作品还包括《迪亚贝利变奏曲》、弦乐四重奏,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和《庄严弥撒》。

实际上,近年来更新的研究推测,贝多芬在晚年依旧能听到一些声响。尽管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但无论如何,我相信会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愿意相信它。

因为我们实在是心疼贝多芬。这些不朽的名作,跨越几百年来到今天,依旧能感动我们,他的故事依旧在各种版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不断上演和改编,真是伟大啊。

也就难怪,如今他的墓前总是鲜花常在;前来纪念他的人们,络绎不绝。大家总是相视一笑,那是一种默契,后来的人们也会默默等待前面的人离开后再上前完成自己的心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