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光华毕生续兰亭中国民航杂志

严济慈,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浙江东阳人的骄傲。年冬,严老在东阳的工艺美术馆,赞赏着一件件东阳手艺的传神之作。是的,哪怕外乡人,也会羡慕东阳人双手的神技。古往今来,这里的人就是生活在美好中,从风景到人迹,还有绝美器物。《兰亭序》无人不晓,严老面前的这幅壁挂更与众不同。他看了又看:“原来是竹编的啊!编得像写的一样好!”那天,也是卢光华磨炼技艺20年后的高光时刻——从此,竹编自卢光华光华日盛。又是30年,卢光华已是炉火纯青现大师之相。东阳文化的一脉,正在古老中蓬勃恣肆。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竹编代代相传,到如今世人的叹为观止,生生不息。一束细如发丝的篾丝,一幅神迹迭代的《兰亭序》,72岁卢光华依旧少年心性,热爱如初。苦与乐,全在一念,所以他持篾钎、搦柔管,演绎竹编出神入化,成为首位中国竹工艺大师,是竹编界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31年间以《兰亭序》为母版的竹编,一再致敬着王羲之,积淀着对文化的承继与阐释。能者需要际遇,天选还需锤炼。世事无常,年间的南马农中教师卢光华,因为时代的原因被下放回老家。自此,六石街道北后周村多了一名斯文清秀的农夫。就要说知识就是力量。他一身一身的汗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改造”,为养家糊口,晚上还要学竹编,为生计熬月上东山。卢光华先跟着祖父、父亲学艺,后来和大舅卢解胜共同切磋竹艺,得到嫡传和真教,成为卢氏竹编传人的不二人选。他学和别人学不一样,不在速度,而在手随心动的思考和敢于尝试。心思不一样,手艺出落得就不同。很快,卢光华出离了被边缘化的落寞,冥冥中进入了自己好似本该落位的人生。常人的娴熟,只为生产,可得温饱。卢光华不然——这些竹篾是编织着通往精神世界的桥梁,彼岸茫茫,技艺的精髓本就是没有终点的到达。看山不是山时,他觉得“十字编”技法编织的福禄寿喜,犹如正楷;而“蛇皮编”,诗词佳句,蔚为行草,飘逸潇洒。一再玩味,卢光华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要是用老祖宗传下的手艺编一幅书法作品该有多好。”不过那时温饱还是个问题,这个想法还只是空想。当好日子终于来了的时候,卢光华的梦想不再是奢望。当他有了自己的仿古工艺厂,竹编工艺的突破随之而来。年,卢光华钟爱赵孟所书的《兰亭序》定武本,开始用竹丝编织书法作品。他坚信,自己幸运地在恰当的时机开始了应有的作为。要成此作,首先对竹材的要求特别高,竹节要长,韧性要好。卢光华试了又试,才决定用东阳本地水竹的表皮为材,“要把1厘米宽的篾片均匀分割成5根篾丝,染色后运用‘蛇皮编’技法编织,个字我整整编了6个月。”其艰难可想而知。当时竹子的防蛀技术还未成熟,卢光华用手工把木头雕刻染色制作框架,从书画装裱中获得启发,在内外框空白处贴上竹编万字纹样,这样一来便显得古意盎然,别具一格。当年,这件长4.2米、宽1.3米的作品创下了东阳竹编的3项纪录:单件竹编作品字数最多,书法竹编单件体量最大,而其传神则更是一绝,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誉为“竹宝”。唐寅山水画选用细如发丝、透明莹洁、微风可拂、永不褪色的10万余根竹丝,在特定环境中,手工操作运用提花织经的原理,虚实和明暗的变化,用人字和点子多种编技交替运用,用挑、压、串、破丝、拼丝等多种编织绝技,古朴典雅,唐伯虎之意蕴悠长。年,这件竹编《兰亭序》(应该算1.0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获得特别荣誉奖;年,这件作品又代表金华参加浙江省五年成果展,受到观众高度评价,风光一时无两;年的中国竹文化节上,又轰动一时……这个版的竹编《兰亭序》,卢光华制作了5件,在年的广交会上一件就卖了4万元,还有一件在台湾展出时被人以87万元台币购走。其他3件分别被慧眼之人收藏于殿堂。卢光华对外界的热烈并不意外,不过也只是淡然一乐,手中的竹篾挥洒,那时的眼里都是对新作的期待。就在当时,卢光华还创作了另一种形式的《兰亭序》——把竹丝排列粘贴成片,再按《兰亭序》原作逐个剪出字样,粘贴在竹编菊花纹底板上,另有一种风情灵动跃然。东阳文化节上。这件作品毫无悬念地获得一等奖。卢光华将这件作品捐赠给了母校东阳中学,以谢老师李祖纲、王荣华、马锦康对自己的书法教化。拳拳赤子之心,不忘往昔恩泽。《兰亭序》,书道之圣殿,更是卢光华艺术生涯的渡船。他于《兰亭序》的须臾不离,又开始了长达10年的深潜。直到年,卢光华的竹编《兰亭序》“2.0版”出世,又石破天惊。“艺无止境,《兰亭序》作为古代书法中的神品,研精篆素,尽善尽美,摹本众多,我不会浅尝辄止。”这一次,他选择了唐代冯承素摹写的“神龙本”。不仅是书法上的卓越,原本上戳载的历代收藏者的印玺,使编织层次增加,更为艰难。卢光华一再斟酌,敬畏中全力以赴,把1厘米宽的篾片劈成12支,使得编织的字体更为精细,笔画传神,也更经得起近距离观赏的考验。当年,浙江的工艺力作异彩纷呈,这件作品参加浙江省首届工艺精品评审毫无争议——全省共评选15件,而东阳唯此一件。难度不断加大,同时也是对技艺边界的探索,越是艰险越风光无限。初始还是要先选竹子——为寻最适合的竹丝,他不再局限于东南一隅的出产,行万里路遍访良材。四川大巴山里竹节特别长、韧性极好的慈竹,就是上佳之选。经过10多道手工,竹子被防腐防蛀处理,卢光华已经能用绣花针把1厘米宽的篾片分成24根细如发丝的竹丝。用那几近透明的绵密,再造出竹子柔韧的极致。以这游丝提花织锦,传统的挑、压、串、破丝、拼丝等参差并用,光线给予明暗之间的微妙,极尽摹作之能,毕现“神龙本”之神韵。人的视觉接近限度时,就会产生幻觉。成此作时,卢光华编织一个字就要花几天时间,疲劳至极,却丝毫不松心神。勉力之下,破茧而出的光华更弥足珍贵。这件作品面积并不大,但编织难度前所未有,8个月才告功成,卢光华长出一口气——艰险之后,云淡风轻。值得注意的是,此作配置的红木台屏更衬托出莹白洁润的高贵华美。竹编与举世闻名的东阳木雕天作之合,全在卢光华的运筹帷幄之中相得益彰。宫廷八角食盒这样的民间工艺已经濒临失传,经多方考证研究,才得以恢复制作。根据古时皇家宫廷所用的竹编食盒提篮改变而来的精细八角食盒提篮,集立体竹编技艺中的编织、雕刻、绕穿、拼接、镶嵌等工艺手法和平面竹编法相互交替运用,又采用生土漆的油漆工艺和贴金、仿旧工艺手法完成。《兰亭序》竹编3.0版,这件前所未有的艺术品,让卢光华跻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列,成为中国平面竹编界第一人。竹丝细软的步步深入,让卢光华觉得竹编《兰亭序》也可以装裱成卷轴。起初这个想法他自己都觉得难如登天。两年时间,卢光华实验了上浆、热压、贴布等等工艺,都无果而终,一度浪费了许多成型的作品。最后他还是找到了合适材料和方法解决了竹编书画的装裱难题,让竹编也能卷舒自如,成江山卧游之自在。随后,卢光华又推出了竹编《兰亭序》拓片版、彩色版。《兰亭序》的6个竹编版本,各自神采飞扬,各有千秋。竹编再现书法神迹,是卢光华以深湛的技艺对文化的再出发,更是对古老工艺时不我待的掘进。先人的技艺,给了今人已然成就斐然的遗存,卢光华从传统里“打出来”,就是为竹编工艺的发展另辟蹊径。文化的承接不是亦步亦趋,更在于以成长的形式呈现出长青不败。在这个层面上,竹编《兰亭序》就是文化生长的当代样本,卢光华代表了对文化遗产认知的一种高度。而可贵之处,真是匠心的步履不息。年,卢光华胸有成竹,开始创作本色竹编《兰亭序》。“工匠重在技术精湛,大师胜在艺术精妙,传统工艺要创新发展,必须文化引领。”卢光华少年时的书法临摹,带给他日后的一方天地。多年不辍的日常功课——临摹《兰亭序》,不断提升着他的书法造诣。卢光华也想过把自己临写的《兰亭序》变成竹编,而顾虑重重。虽然自己别的书法作为竹编作品可圈可点,而对与先贤的膜拜让他举棋不定。而原地踏步,更让他寝食难安。为自书《兰亭序》竹编双面屏风,卢光华写了不下稿正式摹本才挑选出自己满意的蓝本,分别编织出黑白双色版、本色竹丝版,制作成双面屏风。整座屏风长6.5米,高2.1米,厚7厘米,成为东阳竹编中最大的书法屏风,而且是自书版的最大竹编屏风。卢光华传承竹编艺术精华,继往开来。双色平面竹编之后,又立“单色双面竹编书画”和“平面竹编立体山水画”之标杆,还创作了工艺竹编《前后赤壁赋》《百马图》《清明上河图》《唐寅山水画集锦》《传世书画条屏》《宫廷八角食盒》等数百件精品。回想一路风尘仆仆,卢光华早已不是把竹编当做最初谋生之计的匠人,艺术于匠心的恩赐,天道酬勤的水到渠成,都是人生之路上更壮丽的风光。本文原载于《中国民航》杂志年11月刊详情请阅航班客舱、机场休息室配发的纸质杂志、机场电子阅报架或登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